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 | 守护银发心灵: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启乐龄“心”生活
伴随着社会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正摆在眼前:当众多银发族面对身体机能减退、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空巢化等一系列挑战时,这些现实因素不仅易引起很多老年人产生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还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有所降低。
老年人的“心病”怎么医,才能让其安享幸福晚年?接下来,就让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专家带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其“心病”背后的成因。
老年人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剖析
1.孤独感如影随形
随着传统复合型大家庭向核心小家庭模式的转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子骤然缩小,子女也因工作忙碌导致难以长久陪伴,孤独感便悄然滋生。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已达1.2亿,其中62%的老年人每月与子女交流还不足3次。长时间独自在家的老年人,内心情感需求无处倾诉,这种孤独感就像慢性毒药一般,逐渐侵蚀着他们的心灵,进而引发情绪低落、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失落感挥之不去
离开工作岗位,意味着老年人失去了曾经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与价值感。社会角色的转变,会让他们感觉因自己不再产出新价值,而不被社会和家庭所需要,仿佛推着他们从生活的中心逐渐走向边缘。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所引发的失落感,使得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逐渐消退,时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深渊。
3.焦虑感备受困扰
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可能导致他们过分关注健康,并产生疑病心理。特别是当某些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记忆力衰退,或多个部位长期遭遇疼痛困扰,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将身体的变化与严重疾病相联系,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引发了强烈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心理状态。
4.痛苦感纷至沓来
步入老年,丧偶、空巢、躯体疾病等情况纷至沓来,易让老年人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出现一系列情绪失调症状。尤其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由于其自身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严重受损,生活难以自理。这一疾病的出现,不仅会让患者本人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难以自拔,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格改变,也让家属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探秘成因,多因素交织下的心理困境
1.生理机能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与身体仿佛也开始进入了“叛逆期”。伴随大脑功能的逐渐退化,神经递质的分泌也随之减少,直接削弱了老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与此同时,其他器官功能的衰退,如视力、听力的下降,也使得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变得愈发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2.社会角色转变
退休后的生活,如同一次大扫除,曾经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和价值体系瞬间崩塌,而新的生活模式又未能及时适应,这种社交圈被强制“断舍离”的疏离感,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空虚与迷茫。
3.家庭结构变迁
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日益成为主流,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大幅减少,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逐渐弱化。此外,部分老年人还不得不面对丧偶的沉重打击,这对他们的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预防保健,构筑心理健康防护网
心理专家表示,除了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方式,帮助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应多注意以下两方面措施的调适:
1.持续学习与社交
老年人如果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其自身的主体性来说,若是其长期处于与社会脱节、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单从医疗方面干预是不够的,可通过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丰富日常生活,有效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同时,鼓励老年人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参加老年大学、在线课程等不断学习新知识,刺激大脑活动,延缓认知衰退,并让老年人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定期体检与心理评估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老年人通过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可及时发现并治疗身体疾病,进而减轻躯体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其潜在的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问题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