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 爱在留白间:越健康的关系,边界感越清晰
某个清冷的春夜,心理咨询师小林(化名)刚轻啜一口咖啡,办公桌上的电话便“急不可耐”地响了起来。接通后,话筒中传来一阵阵抽泣声:“孩子今年刚上高中,丈夫整天出差忙得不着家。为了这个家,我每天陪孩子复习到半夜,他却从不领情;发了多条消息,却换不来一点关心。明明是我扛下所有,为什么我越努力,他们就越想逃?”
在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近期接到的电话中,有不少来电者向心理咨询师哭诉类似的委屈。仔细翻看对话记录,其实不难发现,在这种“窒息式”付出的背后,藏着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察觉的真相:当自己为这段关系不断“加码”时,对方接住的可能不是感动,而是压力、愧疚,甚至有种想逃的冲动。这种心理越位,恰恰是没有边界感的表现。
关系剑拔弩张,多是这里缺少“空白”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边界感都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保护自己情感和心理的力量,帮助大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的清晰界限,更是对他人尊重与理解的体现。
《边界意识》中,就曾提到这样一句话:“你的界限就是你的情绪,边界只要被打破了, 就会发出警告。”当身处一段关系中,如果有不安、焦虑,甚至生气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出现,就需要保持警惕了。这说明内心深处的警报已经拉响,它在提醒,某些界限已经被触犯,或是别人侵犯了你的界限,也或者是你在关系中越过了合理界限,冒犯了别人。
这就像很多深陷亲密关系困境的来电者一样,与他人之间有一根紧绷的琴弦,越是拉扯,越容易崩断。就像是用满手荆棘拥抱所爱之人,最终只会让双方遍体鳞伤。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让彼此更舒服。
太用力的关系,往往都带着伤痛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心理越位,毫无边界地走向对方,甚至忍不住插手替TA决定一切,试图控制或主导对方的情绪、行为和想法,这在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
用力走向孩子
这种“爱的过度表达”,于孩子而言是枷锁,而不是馈赠。它不仅对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扼杀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这种被剥夺了自由和尊重的无力感,会让父母的“付出”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无限制的干涉与操控,势必会引起剑拔弩张、你怨他恨的紧张局面。
用力走向爱人
婚姻从来不是用尽全力就能通关的闯关游戏,过度的依赖和要求,只会把关系推向危机。希望对方也能以同样的方式理解、照顾、回应自己的一切情感需求。这样用力的爱人,是缺乏界限的表现,用不断的讨好和付出,去满足别人的期望,同时也会轻易突破他人的界限,“以爱之名”的捆绑与控制,替别人做出接受自己的选择,使对方失去自由空间,倍感压抑。一旦结果不如预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崩溃的境地,并在不断地自我消耗中,弄丢真正的自己。
所以,无论何种关系,一旦过于用力地走过去,就像一个人在运动时用力拉筋,结果反而容易拉伤肌肉,适得其反。
与其纠缠关系,不如用力走向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本过客,何必太执着。
时间和注意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过多地占用这些资源,便没有余力看到自己,发展自己。如果所有的关系都让人感到困扰,或许真该停下脚步,问问自己:与其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理解别人”上,为什么不趁此机会,把注意力回归到自己身上呢?
要知道,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其过往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他们的当下,与“用力走向别人”相比,更应该用力走向自己。只有与自己建立了健康的关系,学会接纳自己,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冬天的刺猬,如果靠得太近,就会被刺伤。与其在关系中苦苦纠缠、消耗自己,不如体面退场,让别人做别人、让自己做自己,尊重彼此的边界,活出自己的人生。
所以请记得:付出,七分足矣,剩余的三分记得留给自己。多珍惜自己,生活也会给人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