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停止友情内耗
都说友谊像是老天爷在发盲盒——有人拆出永不断电的情绪充电桩,有人却抽中了反向吸取能量的“友谊刺客”,充电五分钟、社交两小时,电量耗尽还得替对方的emo买单。
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68%的都市青年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而其中近半数的人正在被“内耗式交友”消耗心理能量。
手机电量满格、人却快被耗尽关机,如果您在自己身上发现有以下表现,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提示您,这是成功解锁“友情内耗体验卡”发出的警报……
警惕社交迷雾中的这些认知陷阱
内耗,简单来说,就是在心理层面过度消耗自身能量的一种状态。交友内耗,则是指在交友过程中,由于过度在意他人看法、担心关系破裂、害怕被拒绝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精神消耗和疲惫感。
这种“穷思竭虑”的行为,会被容易内耗的一方放大解读,成为内心反复咀嚼的素材,并让人掉入下面的认知陷阱中:
“读心术”倾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明白别人在想什么,或者武断地认为我们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比如,职场新人因同事没有及时回复消息,就整晚脑补自己被排挤的场景。但心理学投射效应却告诉我们:我们对他人内心想法的揣测,60%都是自己焦虑的投影。这就像用沾了辣椒酱的眼镜看世界,觉得哪里都在冒火。
灾难化联想
陷入这种思维陷阱的人,容易将基于一次或几次的负面经验,总结得出泛化的灾难性结论,他们很容易把正常分歧看作关系破裂的前兆。比如,朋友偶尔一次没有邀请你参加活动,就会认为“他们不喜欢叫我一起玩”;朋友临时改约,就担心“TA要和我绝交”。其实,这不过是“杏仁核”这个过度敬业的“保安”,总错把每个社交细节都当成红色警报提前预警。
反刍性思考
这是一种过度思虑或沉溺于痛苦情景的倾向,它会导致负面想法或消极情绪像一张唱片似的在你头脑中反复播放。比如,某人在一次聚会上说错话,事后不断在大脑中按下重播键反复回想社交细节,并为此苦恼数周。这在本质上和“仓鼠疯狂转滚轮”没有任何区别。心理学研究发现,回放同一段社交互动超过3次,其准确率就会跌破50%,就像把手机截图放进复印机反复复印,最后连自己的脸都会糊成马赛克。
内耗式交友,多是错误的“内归因”
心理医生认为,之所以会容易陷入交友内耗的困境中,可能是对友情缺乏理性认知,习惯于向内归因,即面对任何行为或结果,总愿意从自身找原因。
主要由以下三点所导致:
缺乏自信
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认为只有不断迁就、迎合朋友,才能维持住这段友情。害怕因为自己的小失误或者不同意见,就会被朋友抛弃。
错误的友情观念
把友情看得过于沉重,认为在友情中必须要做到完美,需要为朋友付出一切。这种观念在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太多压力。
个人边界不清晰
不知道该如何设定自己的底线,为自己和他人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生活的哪些部分能与朋友分享,其他的则禁止窥探。没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很容易让朋友的行为和要求无限制地侵入自己的生活,从而造成内耗。
如何停止友情内耗?
有效沟通:在相知相伴的这段旅程中,与朋友坦诚沟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倾听对方的观点。如果是误解的疏远,可以消除;但如果不是,可不留遗憾地离场。
学会谅解和宽容:不要对朋友的缺点过于苛求。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一定是通过彼此磨合、包容、理解的,这样的友情才能够长久。
降低期望,保持距离:适当降低期望,可以减少失望和矛盾;多给彼此一些个人空间,有些关系如果不是双向奔赴,就不要强求。
自我成长,学会爱自己:当你不断强大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越来越多同频的人,不由自主地向你靠近。当然,所有的放不下,都源于自己的不甘心,但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永远是自己。
宴曲终会奏响尾声,与朋友一生一会已是幸事。丢掉不必要的遗憾和唏嘘,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分分秒秒,这是对一程相伴的尊重,也是对待一段友谊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