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的恐惧与误解,精神科医生带您正确认识妄想性障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心戏”很多的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可能被他们脑补出一部“宫斗”大剧。原本被众多网友用来调侃的“总有奸人想害朕”,却是他们无处不在的恐惧:“坏人”总在身后尾随,走在路上时刻担心被高空坠物砸到……
与无形的恐惧缠斗的十余年间,盛语(化名)虽努力漠视身边的“危险”,让自己活得像一只“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但一直无法摆脱这股莫名的恐惧感。
“总有刁民想害朕”,可能是妄想性障碍的征兆
接诊盛语的医生回想起她第一次来院的状态,也记忆犹新。看到身穿潮湿衣服的她,好奇地询问其理由,竟是怕人在衣服上下毒!盛语母亲也没料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成为妄想性障碍患者,开始只表现为敏感多疑,之后老觉得周围的邻居和同事要害她,所有的东西用过一次就要扔掉,生怕给人留下“谋害”自己的机会。
母亲也曾带着盛语辗转多家医院,尝试过许多治疗方法,但她的病情总是时好时坏。医生详细了解其既往病史后才知道,每次症状好转出院后,盛语始终未能规律服药,这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妄想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对自己的母亲极度不信任。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治疗,加强其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盛语病情逐渐好转。
当母亲陪着盛语再次来到医院复诊时,症状基本消失。
“妄想性障碍”是什么?
精神科医生表示,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
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通常30岁以后起病,可能与遗传、人格特征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有关,多数患者病前性格存在缺陷,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易激惹、拒绝接受批评以及不安全感等。在个性缺陷基础上,社会环境(如恋爱失败、升职受挫等)作用下逐渐起病,将事实曲解而逐渐形成妄想,在妄想的影响下,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冲突增加,从而进一步强化妄想内容。
妄想性障碍有哪些征兆?
敏感多疑、自卑、多虑、紧张不安、焦虑等;
自感周围的人和事情不对劲,如怀疑他人议论自己、怀疑他人话里有话;
精神高度集中,对声音刺激极度敏感。
妄想性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妄想内容及出现时间与患者生活处境密切相关,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现实性特点,不经仔细甄别较难判断究竟是妄想还是事实。
妄想内容常为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和夸大妄想等。
在被害妄想影响下,患者常常主动联系专业人士(如律师、信访部门等)寻求救援或解决问题,反复多次上访、举报或诉讼等;
嫉妒妄想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怀疑配偶对其不忠。因此,患者可能跟踪、监视配偶,不定期检查配偶的衣物(如内衣裤、手提包及手机等),甚至出现暴力和攻击行为;
疑病妄想患者是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如担心体内长有寄生虫,或认为身体变形了,或认为身体或口腔内有某种异味,因此烦恼不已,反复就诊、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及医生解释往往不能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心。抑郁症状较为常见,某些患者的抑郁情绪达到严重程度。一般而言,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情感反应与其妄想内容是一致的。
确诊为妄想性障碍,临床上有哪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治疗妄想性障碍主要依靠药物,抗精神病药是其中一类首选药物。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疗,可考虑使用长效的肌肉注射剂;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包括出现精神病后的抑郁,便可使用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
主要透过给予患者支援来改变某些行为,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观念。此外,患者要避免过度的压力,包括人生大事。
认知行为疗法
有些患者的病情可及时好转,但有些则治疗难度较大,甚至可能伴随终生。在缺乏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尽管大部分患者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面临严峻的健康挑战。如若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前往专业医院寻求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