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带娃老人的心酸真相:身心俱疲,还患上了失眠和焦虑?
“我妈妈说我女儿特别像我小时候,她帮我带娃,好像看着我又长大了一遍。”这句听起来让人心里异常温暖的话,如今却成为很多老人的“甜蜜负担”……本该安稳养老的年纪,为了帮助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带孩子,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老漂一族”。新时代背景下,“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不仅让缺少家的温馨的老人们,有了“漂”的寂寞与伤感,还让越来越多的“老漂”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整夜整夜的失眠;觉得身体不舒服但又什么都查不出来;白天各种萎靡不振,还莫名地出现情绪烦躁。心理专家表示,近几年的门诊接待中,来做心理治疗的“老漂”越来越多,老年人本身就会有失眠、焦虑、抑郁等很多心理问题,这在“老漂”们身上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带娃患上焦虑症,隔代亲为啥变成了“折磨”
现代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迫于经济因素的考虑,通常会以“实惠”的选择,请自己的父母帮助带娃。而这也让许多原本该退休享清福的老人,成了隔代带娃的主力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8)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照顾儿孙辈的比例高达43%。但并不是每一个带娃的老人都能适应随迁的生活,更多的老人则偏向于默默忍受离乡的痛苦,克服环境、生活、心理各方面的不适。有苦说不出,又无法狠心离开的中国老人,就这样舍弃自己的舒适去成全儿孙;而正是由于这些冲突和摩擦,让本该温馨和美的“隔代亲”,成了让老人头疼不已的负担。
老人带娃,心比身更累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数年前曾报道,与不需要照看孙子辈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疾病的几率更大,苍老程度也更明显。而据我国心理医生反馈透露,在日常接诊的患抑郁焦虑症老年群体中,大概有七成以上跟隔代育儿有关,而其中一部分失眠老人,也都是由带孩子引起的心理障碍。心理专家表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老漂族”,若是出现心理问题,一般会有以下三种状态表现:
● 身体累:带孩子是个辛苦活,一旦开始照顾孙辈,所有的作息全都被打乱:婴幼儿时期,孩子晚上吵夜、喝奶、换尿布,夜里总会醒几次,睡眠质量本就不好的老人,加上提心吊胆,更容易因焦虑导致失眠;上学后,早上不起、晚上不睡,周末也许还有辅导班,精确到分钟的行程,照顾起来更是费心又耗力。
● “心”累:“老漂族”的精神危机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内部,根源于代际冲突。除了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同的育儿理念也产生家庭矛盾:一辈子都是家里的权威,却遇到了教育孙辈的大难题——管松了被儿女数落,管严了孙辈不乐意,自己也跟着心疼,每天还生怕有啥闪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育儿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由此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更容易加深老人精神上的焦虑和孤独。
● 社会融入的困境:为了儿女,很多老人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为子女奉献着自己的余热。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上远离亲朋旧友等因素,使随迁老人与迁入地生活产生隔阂,甚至鲜少出户,成为社区中的“隐形人”。尽管有家人陪伴,但这种隔断原来人际关系、剥离原来社会角色的做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始终是异乡人,并进一步引发无所适从、孤单寂寞的心理反应,更不要提长期分居两地的老夫妇。
隔代抚养问题多,爱孩子、更要爱父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老漂族”群体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心理专家希望子女即使工作很忙,也要承担起自己该有的责任,不要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老人。平时也要多留意观察长辈的状态,若是发现老人出现笑容突然变少、爱哭、睡眠不好、目光呆滞或发呆等变化,一定要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检查。如果短期内无法改变父母帮忙带娃的现状,心理专家建议您这样做:
1.心疼老人,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人父母后,最不该偷懒的事情就是自己带孩子。父母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养育孩子的过程最好自己唱主角,长辈搭把手。儿女可提前告知长辈育儿方面不能纵容的底线问题。重活、累活和涉及管教方面的问题,由夫妻双方承担大部分;老人则需要学会降低控制欲,学会放手和偷懒。
2.定期为老人安排自由空闲时间:每周可为老人空闲出至少一个半天的时间,让老人自己安排支配,比如去公园、找朋友、下棋、跳舞、打牌等,这些方式都能帮助老人放松身心、调节心情。
3.关注老人睡眠状况:失眠是很多老人患者抑郁症最开始出现的症状,如果睡不着、早醒、睡眠浅、反复醒来的问题出现超过2周,就要去医院检查。如果老人睡眠有问题,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
4.多感激,少嫌弃:老人年纪大了,生活上基本都没啥要求,情感上的慰藉就显得尤其重要。不能因为父母帮忙带娃,就觉得是理所应当,而要多表达谢意。碰到育儿观念上的不同,要注意沟通方式,让老人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