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停下的循环,为何适可而止那么难!
说起“强迫症”,它似乎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衍生物。当代社会重压下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强迫行为。看到杂乱、不整齐的东西,就浑身难受;视线内都是“不洁”之物,总是反复清洗……在丈夫陪伴下走进诊室的许舒(化名),却像一个即将手术的主刀医生,双手带着乳胶手套,蜷曲在胸前,不敢触碰把手。直到丈夫推开大门,才小心谨慎地迈入长春市第六医院西广门诊部心理诊室。
藏在恐惧背后的“怪兽”是无法停止的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来说出门变成了一件极其可怕的事。”许舒一边歉意的跟接诊医生说,一边熟练地摘下一只手套,小心翼翼的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蓝色的隔离巾铺在治疗椅上,拘谨的坐在隔离巾上,再重新戴好手套。
“我每天都诚惶诚恐,就怕有事儿让我出门。不敢碰触别人摸过的东西,害怕被别人的病毒传染,也怕将自己‘不知名’的疾病传给他人。回家后里里外外的消毒,洗手三四小时直到洗得发白,才感觉洗干净,公交车上也要做完一整套‘防护措施’,才能安心。我想不做但无法自控。因整天反复洗涤出不了门,也不能上班工作了。因此,我也为此非常苦恼。”
看着许舒为此苦恼、焦虑不安,单位和家里人都给予了极大理解,丈夫甚至陪她多次到综合医院皮肤科就诊,即使皮肤科医生给出扁平疣的确切诊断,她仍被强迫思维观念折磨了一年多。为了进一步确定病情,医生接诊后又对许舒进行了体格、精神及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最后被诊断为“强迫性障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强迫症”。
为了缓解许舒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产生的痛苦和影响,医生为其制定了综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物反馈介入的整合式心理治疗方案。经过五个月的系统治疗后,许舒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工作与生活也恢复了常态。当许舒最后一次来到诊室时,戴着手套的她可以双手自然的插在衣兜里,外出也摆脱了隔离垫的“束缚”。现在恢复正常状态的她,在家与丈夫恩爱和谐,在单位能够及时完成各项任务,职务由此晋升一级,每天的生活都很轻松愉快。
哪种行为才算得上是强迫症?
发个朋友圈,一定要凑齐9宫格;看到手机APP上的红色通知小点,非要手动挨个点开;外出总担心自己没锁门,每次都要倒回去看看……这些都是强迫症吗?心理医生告诉您:强迫症状≠强迫症。真正的强迫症症状,远比大家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强迫症作为一组以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研究,预计国内的强迫症患者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且男性比女性居多。
强迫症的症状,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强迫观念:患者脑海中反复出现、不需要的或闯入性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从而使患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工作和社交,因此非常难受。
◆强迫行为:患者会有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出现,经常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
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是用来消除或降低不适,或减少乃至阻止可怕事件的发生,但这些强迫行为没有现实作用,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重者足以摧毁一个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社交能力,让患者倍受煎熬,所以如果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则不是强迫症。
出现不完美的“顽症”,故障出在哪里?
虽然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尚未明晰,但它被认定为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人格特质、遗传因素、心理环境、不良事件的应激刺激等因素,均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强迫症的产生主要与下面四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强迫症与遗传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家族聚焦现象。如果直系亲属患有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同胞、子女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为普通人的4倍。
◆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表现:他们通常做事过分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常有不安全感,处事犹豫不决,唯恐发生疏漏或偏差;生活琐事也要遵循程序化,固执而灵活性差。这类具有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强迫症。
◆生物学因素。从神经解剖学上来看,强迫症患者患病,通常与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递质受体的表达异常以及脑神经环路的传导异常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
◆环境因素。家庭不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失去重要亲人、人际关系不佳等因素,也都可以诱发强迫症。此外,由于父母或他人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患者因精神压力过大,引发强迫症。
扭转“强迫”循环,专家这样说
目前,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要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药物合并心理治疗为当前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以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为治疗药物;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物理治疗上也可以通过经颅磁刺激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
心理医生表示,在相对规范化的治疗下,60%以上的强迫症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明显感觉到异常状态,并且已经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建议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及时接受治疗,缓解不完美的“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