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要从有话好好说开始
有的家长早上一边把娃从被窝里拖出来,一边大声咆哮:“没见过别的孩子像你这么懒,这都几点了才起床!”
“你怎么还没准备好课本?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家里的神兽们没有下山之意,家长们开始持续性头大。费电、费眼睛,更费妈!
爱孩子,但总是传递“不爱”的错误信号
▼
要问上面的那位妈妈爱孩子吗?
当然爱。只是太多家长不懂得和孩子好好说话。
日常生活中,似乎家长之间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孩子听不听话、成绩好不好的问题,却很少有家长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们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审判官”,当孩子做的不对或犯错时,第一反应就是责备,声嘶力竭地质问孩子“为什么”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甚至有的父母觉得“不打不成器”。可是,他们没有想过,这种责备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台湾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陈孜虹老师在《有爱好好说》中指出:当听到父母说出最令人讨厌的否定词语时,80%的孩子会愤怒的反抗;34%的孩子变得意志消沉,不愿开口说话;只有24%的孩子会感到后悔,开始自我反省;还有4%的孩子什么都不想,没有感觉,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骂。
心理沟通上的缺失,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智发育,能够理解父母话语,但仍容易出现消极和反抗的心理。一旦父母的批评方式不当,很容易对孩子造成长期或一辈子的负面影响。
◆降低“自我概念”,影响孩子学业成绩
不良的亲子关系除了让孩子不爱沟通、感受到家庭紧张的氛围外,还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因素影响到孩子自身能力的负面反馈。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情况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而这种通过反馈加深对自己了解的“自我概念”,极易受到身边家长和老师的影响。换句话说,当孩子面临各种事情和挑战时,父母正面的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让“我能行”的意识帮助他们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并会反馈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业中。近年来,已有很多学术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孩子学业成绩直接挂钩。可想而知,负面的亲子沟通在降低孩子的“自我概念”水平同时,还会影响学业成绩。
◆不顺畅的亲子关系,易让孩子复制不良的沟通模式
不被理解的感觉让亲子关系疏远,这是破坏家庭关系的最直接危害。都说父母是孩子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能够折射出父母对孩子影响。家长与孩子的不良沟通模式,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自然学会模仿,今后遇到问题与他人沟通时,也会不自觉地复制家长的方式去释放情绪。
◆阻碍孩子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
不沟通甚至经常争吵的家庭,让亲子关系疏远、破裂的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情感发展。在一项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诊断有抑郁倾向儿童的家庭,做了社交情感互动沟通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亲子沟通冲突是儿童社会情感障碍、行为攻击性和抑郁症状的重要预测因素,负面的亲子沟通会阻碍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
好好说话,让爱不被阻挡
▼
培养孩子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对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说,好好说话的父母,会培养出一个自信快乐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要做出一些改变,即使脾气再坏,也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育目的不是跟孩子较劲,而是让他们变得更好。要想让孩子愿意听你说话,主动与你交流,建议家长不妨从以下方面尝试做起:
①用温和而好奇的态度聆听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再小也有Ta鲜活的思维。他们也需要父母倾听自己真实的感受,了解真正自己的需求。所以,当孩子有倾诉、表达的愿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温和、好奇的态度,静下心听听理由,而不是急于打击。如果当孩子跟你说“我今天不开心”,你反馈给Ta的是“你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不开心,整天别想那么多”,或是“你现在看起来是有些难过,但听说青春期有点情绪问题也正常,过两天就好了”。这样冷漠、否定的沟通方式,让孩子误认为父母不理解Ta,不良的沟通行为长期循环下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主动放弃与家长沟通。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才能避免家长不会出现言语过激、不会好好说话的现象。
②学会“好好说话”,家长要有技巧的沟通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内容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尤其年幼的孩子大脑还未发育完全,没有分析父母说话真正意图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们多学习一些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当父母跟孩子沟通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年龄和理解能力,尽量用直白、准确的语言,以欣赏的眼光告诉孩子,你希望Ta具体做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完成后会有哪些良好的收获。日常采用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的父母,不仅能够提高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孩子语言思维能力的方式。
③保持良好的情绪,让爱代替冰冷的语言
孩子年幼,他们难免会因为很多事情不明白而犯错。但作为父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应再让孩子因为自身原因觉得痛苦。也许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愤怒在温柔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温润、和善的态度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是“思考的少,本能的多”。他们忘记了在家庭中养成的沟通模式和语言上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就从好好说话开始,给他们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这才是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