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孩子刚长大,如何破解“空巢”危机?
身为大学老师的婉璐(化名),本以为将孩子送出国后,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但没想到连续半年的心慌、胸闷、盗汗,让她整夜睡不好觉。怀疑患上更年期综合症的她,满怀疑虑地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现状,却没想孩子走后的冷清,让自己提前进入了“空巢期”。婉璐很不理解,家还是那个家,为什么孩子离家后心里感觉空落落的,让人无所适从。本就忙得不可开交的丈夫,经常带着一身酒气回家。幸福的三口之家突然变成无言以对的二人世界,短短几个月,婉璐犹如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被抑郁和焦虑困扰很久的她,希望医生帮自己想想办法,重新再回到正常生活。
在长春市第六医院的心理门诊,这样的场景几乎时隔半个月就会出现。由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我国以前长期实施普遍的一孩政策,以往在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近年来呈现为“中年化”趋势,现在在中年家庭里已普遍出现。
“空巢中年”们白天忙着上班打拼,晚上回家面对突然冷清的房间,心里留下一片落寞。父母“二次断奶”带来的阵痛到底戳在了谁的心尖上?除了向专业医生寻求心理和药物治疗等帮助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帮助“空巢”后的中年父母呢?
提前到来的“中年空巢”,父母也要学会“独立”
“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原生家庭,只剩下夫妻二人或一人独自居住的状态。农耕时代的“父母在、不远游”和几世同堂的温馨,已被现代化教育制度和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所取代。父母未及老去、尚处中年,独生子女却因外出求学或工作,“剩爸剩妈”留守在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断削弱传统大家庭的亲缘关系纽带,形成以一对夫妻和孩子构成的简单化小家庭模式,再加上社会性流动增加等诱因,可能导致“空巢家庭”和中年“空巢家庭”的提早出现。但与“老年空巢”的被动性相比,“中年空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主动选择——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前程锦绣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将孩子送到外地或是国外留学,鼓励孩子“离巢”。而代际独立程度较低的家庭,也就是父母与孩子依恋程度平时较为亲密,或是日常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心理上还没有学会“独立”,人到中年时面临与子女地位倒置的情况,就发生了一个有趣又无奈的现象,娃儿长大了、父母变成了需要“断奶”的“老小孩”。
回归二人世界,戒掉亲子“心理脐带”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让两代人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失去了彼此应有的独立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家庭一个必经周期。那么,如何让父母逐渐习惯与孩子的“渐进式分离”,提前学会“中年空巢”的自我调适呢?
学会“忍痛割爱”,克服与子女的分离焦虑。中国父母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常与孩子形成独特的“中国式关注”,于是便有了“中国式焦虑”。诚如龙应台所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其实放手才是真爱,用心鼓励孩子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在升级锻炼中独立处理问题,尽快成长起来。
加强与夫妻、亲友间的沟通交流,排解“空巢”的孤独感。现代通信的发达,让人们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随时随地沟通,拉近距离。每天只需要几分钟,既能了解彼此近况又增进了亲密关系,让关爱时刻相伴彼此左右。此外,多与伴侣、亲友煲煲“电话粥”“微信粥”,孤独自然融化在暖暖的“粥”里。
夫妻应注重经营自己的二人世界。孩子不在身边,夫妻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此时不妨重回二人世界,用心经营,既有利于调适心情,减少孩子“离巢”带来的失落感,也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多年来,夫妻携手并肩风雨兼程,一起“分担风雷、寒潮、霹雳”,现在也该好好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重新学习独处的能力。人必须学会独处。中年夫妻也不要太多依赖二人世界,而要练出点独处的功夫。这是人到中年应该开始的必修课。敢于面对孤独,是一种勇气、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享受。只有在孤独时刻,一个人才能观照到自己的内心,才能让灵魂获得宁静,让心性获得滋养。这样看来,学会独处也是一种真正的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