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癔症性精神病
“被树上的小鸟监视”“水里有毒”“恐遭被害”.......这种极度恐惧的心理再一次袭来,44岁的宇生(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又一次走进了长春市第六医院。
他竟患上了癔症性精神病
宇生第一次入院是在2014年11月,当时由于经济纠纷急性起病,每晚只能睡4小时,平时吃得也很少,而且总是过于敏感多疑,认为自己想的事情会被人知道。经过检查,医院诊断其为急性应激障碍,并给予了喹硫平及帕罗西汀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好转并且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他本次复发已持续10天,总是比较敏感多疑,有的时候说话语无伦次、内容杂乱等。经过诊断,宇生患上了癔症性精神病。
对症下药,他很快找回了自我
癔症性精神病通常是由人的精神因素导致的,如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导致内心产生冲突或自责,久久不能放下,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在宇生住院期间,医生充分了解了他的性格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家庭关系等,并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物理以及药物治疗。经过阶段性治疗后,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意识清晰,对时间、地点、空间、人物的定向比较完整,情绪相对稳定,对自身的病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快,宇生整体状态符合出院条件。医生对他和家人进行了健康宣教,并指导其出院后妥善看护、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等。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精神病归类于分离转换障碍,其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性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在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可能会有意识模糊、不认识亲戚朋友、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到处乱跑、大喊大叫、情绪激动、伤人毁物、自哭自笑、胡言乱语等症状表现,也可能有片断性的幻觉、妄想(凭空闻声、对空谩骂、恐惧害怕、极度紧张不安、兴奋、激越、躁闹、攻击行为等)。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处于疾病的状态,得到缓解后无后遗症的发生,但也可能会再度发作。
多种治疗方式,有效对抗精神疾病
针对心理疾病患者,在急性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单一的药物治疗起效较慢,医院还会积极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去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家属的支持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尽量帮助患者规避患病时期容易导致疾病发作的生活环境,以避开其患病诱因,驱除不良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