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停止、又做不到,控制不住的强迫行为,应该怎么办?
退休在家的毓晓(化名)阿姨,时间上较为充裕,被儿子叫来帮忙带娃。一向只缠着奶奶接送自己去幼儿园的小孙子,近日却反常地不愿再与奶奶亲近。而毓晓阿姨也总是“神神秘秘”的早出晚归,不知忙些什么,后来更是找尽各种借口回避外出,也不再接送孙子。曾经亲密的祖孙俩,如今变得十分生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儿子儿媳挠头的同时,对此也很是不解。
停不下来的强迫行为,是亲情“冷却”的诱因
在家人反复耐心询问祖孙俩后得知,原来毓晓阿姨总是在接送孙子的路上,对看到的商铺名称特别在意。起初她还可以允许自己落下几个难记的名字,但随着症状的加重,毓晓阿姨不惜将忘记的名字重复抄写在笔记本上,或是返回确认才肯罢休。无法控制自己强迫和冲动意志的毓晓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长春市第六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经过专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精神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多项检查、评估后,并综合毓晓阿姨的既往病史,最终诊断为“强迫症”。经过对其进行一个多月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后,毓晓阿姨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生活也恢复了常态。
生活中“强迫”到哪种程度才算是强迫症?
据精神科专家介绍,目前强迫障碍(强迫症)已被医学界公认为是一种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患者虽然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一种神经症。Ta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方面:
● 强迫观念的常见表现形式——临床医学上主要将其分为强迫思想、强迫情绪、强迫意向三类。其中,强迫思想又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表象和强迫回忆等思维或想法。
● 强迫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强迫检查、强迫清洗、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以及强迫性迟缓等。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症?
虽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0%,早发强迫症与围产期并发症(如产程延长、产钳分娩、脐带绕颈)的关系则更为密切,若近亲家族中有强迫症患者,其后代患病率为普通人的4倍。而真正被专业医生确诊为患有强迫症的患者,约2/3的人表现出强迫性人格特质,他们一般呈现出以下几种性格特点:
① 做事过于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② 常伴有不安全感,怕犯错误,比较缺乏自信心;
③ 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全局,办事认真,但也易拘泥细节;
④ 内心比较脆弱,性格上急躁、好强,也容易颓废;
⑤ 达不到完美标准的恐惧,常常让他们处在焦虑情绪中,极易产生不适感、不完善感等。
精神科专家温馨提示:强迫症本身已被证实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类疾病,它不再是一种焦虑障碍,并可能对大脑的记忆、注意、执行等认知功能造成一定损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在病因学及临床症状方面有所重叠,需要注意仔细区分。若是明显感觉到自己出现不断进行强迫性计数、对物品反复强迫性检查等异常状态,并已经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建议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病情发展得到有效的延缓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