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家有青春期孩子,您hold住了吗?
曾经乖巧可爱、黏在身边的孩子,突然变得爱答不理、浑身带刺:爸妈想和TA谈谈心,却表现出十分不耐烦,宁愿关起门和同学在网上聊天,也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有时候刚说一句,TA就开启“硬杠”模式,硬邦邦、带刺儿的话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在学校和老师、同学有了冲突,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强词夺理还自觉受了特大委屈……在这个特定阶段,相信很多家庭都会上演着一部部“亲子天天见,相看两生厌”的家庭热播剧。那么,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您hold住了吗?您真的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吗?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情绪波动的青春期呢?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哪些变化?
医学上将青少年年龄在10~20岁这个时期划为青春期,这一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会经历身体变化、情感发展、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个时期的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反映在身体上的巨大变化。
▶青春期体格加速生长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出现了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也被叫做青春期的生长突增。这个时期,人体激素活动不断加强,特别是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带来身高和体重上的快速增长。
▶青春期器官功能逐渐完善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内脏器官功能增强并逐渐趋于完善。而这一时期,充当青春期重要角色的性腺功能,也开始成熟和发挥作用。在性腺的努力下,青少年的生殖器官发育迅速,体现男女身高、体态、相貌方面差异的第二性征出现,性功能发育成熟。这也意味着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也向着成年人迈进。
▶青春期是脑发育的又一个高峰
医学界对大脑进行专门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一生有三个快速发育的高峰期:第一个在胎儿期,第二个在6岁前,第三个则出现在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脑垂体产生性激素刺激大脑,从而促使行为发生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前额叶还处在发育时期,与认知功能相关的排除干扰能力、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青春期的关系变化,与父母沟通“好难”
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发现,“当家长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孩子越大,面临的挑战就越多。”开始时,家长只是发现他们的关系不再亲密、逐渐“疏远”;慢慢地,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不再一味听从和信服,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每一次面对面的沟通都成了“鸡飞狗跳”“战火不断”的亲子冲突,反抗和固执变成了孩子应对父母时最常用的样子。
虽然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意识控制自己随意注意的能力增强,但由于大脑前额叶还未发育完全,他们管理情绪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要强于意志,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因面临身心的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关系要求,急需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即主观偏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片面地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关键时刻又需要有人与自己站在一起,成为自己的“伙伴”。所以,当家长“忽视”孩子释放的情绪变化信号,看到孩子学习没效率就焦虑,一聊学习就烦,甚至天气变化多叮嘱一句,都被视为唠叨。这种入侵式关怀让孩子感觉被剥夺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一点点“不顺意”都会让青春期的大脑过度解读为敌意,一场激烈的青春期冲突也无法避免的由此爆发了。
青春期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是孩子从孩童走向成人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借着对父母的“叛逆”,摆脱父母的控制走向独立,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日趋成熟的一面。面对一个青春期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重新认识孩子和自己,正视“分离”——各自走向独立,各自迈向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在参与孩子如破茧般成长的旅程中,父母该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调节认知冲突,完善自我人格成长,医生建议家长取以下沟通方式,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保持最大限度的包容心,找好沟通的边界感。即使孩子出现反常行为,家长也要理解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的变化,不要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沟通,让他们产生压迫感,而要学会创造环境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以建议性的方式交流。
▶以“爱”为主题,成为与孩子“同一”阵营里的心理疏导师。父母要学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高涨,开始要求更多的独立空间和主张,也是人格发展的正常表现。因此,在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中,如果出现意见冲突,父母中的另一方应该迅速补位,积极成为孩子负面心理疏导的渠道。而站在“对立”的一方可以考虑暂时退下“战斗一线”,转为幕后指导,齐心协力地商量化解冲突的办法。
▶学会给予孩子肯定与欣赏,依据孩子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引导。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人生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生命成长的机会,同时也要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新养分:信任与欣赏。孩子擅长的,未必是学校教育考核的;孩子不擅长的,也未必是以后不可以有所成就的。所以,家长在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可以自由选择的主人,带着父母的祝福与支持,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尽情享受当下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