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头秃竟然是自个拔的……
英年早秃,是当代中青年的烦恼之一。但有一类人的“秃”,多少有点迷惑在身上:别人的“秃然袭击”是命运的安排,而TA的发际线漂移,纯属自己“作妖”。
紧张焦虑时,不自觉地拔几根;夜深人静时,想到不开心的事,更是无法自控……
这种连生发液都喊救命的硬核操作,到底是咋回事?心理医生看了看你习惯性伸向头顶的手:可能是“拔毛癖”在作怪!
沉迷于“拔毛”,是病吗?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将这种忍不住拔毛的行为归类为一种强迫相关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拔出自己或者他人的毛发(如头发、眉毛、睫毛等)。
“拔毛癖”作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有无意识型和有意识型两种存在模式。在临床中,这两种模式经常共同存在,极少数患者仅有一种拔毛模式。
无意识型常在沉思或做事情时出现,有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75%的患者在看电视或学习时,会不知不觉地实施拔毛行为。
有意识型拔毛行为,则与内心的冲动、紧张和念头有关,患者通常会借助工具,如镜子、镊子完成拔毛行为。这种疾病通常高发于青春期,心理医生认为,其多半可能与青春期及相关压力有关。
导致“拔毛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拔毛癖”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但现有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在起作用:
→ 遗传、神经生化因素:有研究初步证实,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拔毛癖”的发生有关,且有“拔毛癖”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 心理因素:童年或青春期时的心理创伤、生活应激、焦虑、抑郁等,很可能会触发或加重拔毛行为。
→ 环境因素:“拔毛癖”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导致情绪不稳的诱因,若处于某种相似的情境或环境下,则可能会增加拔毛的冲动,如无聊、压力或特定的触觉刺激等。
出现“拔毛癖”,该怎么办?
针对“拔毛癖”的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选用一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及心境稳定剂等缓解其症状。
而接受心理干预、习惯逆转训练(行为治疗),是相对有效且最成功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进行:
1.带有自我监控的意识训练
想要减少“拔毛癖”行为,就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记录。也就是每天在本子或者手机便签里,记录每次拔毛的详细情况。
这样记录的一大好处,可以帮助自己辨别究竟是在紧张还是无聊的情绪状态下拔的毛发,有助于“对症下药”。
2.刺激情境控制和提供竞争性反应
当一个人经常在特定情境下有拔毛行为,那这种特定情境往往会成为一种触发因素。
首先,尽量去避免这些情境,可以减少“拔毛癖”的发生。另外,要创造“竞争性反应”,有计划地用其他行为替代惯常行为,或者转移其注意力,比如忍不住想拔头发时,可以手握拳头或者去跑步、睡觉,以此远离让自己感到无助、压力倍增的环境。
这样不仅能取代当下的不合理行为,还能让人树立一种信心——当自己产生想要拔毛的冲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退,却不需要真的去做这种行为。
3.发展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指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正向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拔毛癖”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可以增强患者改变的动力。
最后,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医生温馨提示:
“拔毛癖”是一种可以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求帮助,将有机会摆脱这一困扰,重拾自信和健康的生活。相关患者请不要犹豫,尽早采取行动,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