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给孩子“松弛感”
很多父母经常想不明白:记忆中,那些调皮捣蛋或成绩不佳的孩子们,总免不了一顿责骂,但多数并未留下明显的心理阴影。而现在的孩子百般呵护、打骂不得,却不是崩溃,就是情绪失控,为何心理如此脆弱,不易受挫?
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PO出了答案:衣服蹭了脏东西,不小心打碎了碗,默写错了一个字……明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地指责孩子。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压抑。他们最怕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父母无时无刻的数落挑剔。
在小事上揪着不放
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
现实中,很多家长就信奉挫折教育,认为批评孩子越多,会使他们进步越快。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一生都会活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下。而孩子未来的成长轨迹,也可能会在过于苛刻或粗暴的对待中,与父母原有的期望背道而驰。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但是过度的批评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在羞耻、懊悔和自责的内耗中,变得敏感、自卑、焦虑不已。
减少内耗
聪慧的父母会用爱来滋养孩子
有人曾说过:“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许多有经验的父母深知,养育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家长用心体会和付出,太过匆忙的催促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无法使其健康成长。
所以,真正聪慧的父母,在教育上往往不会太用力,也从不会在小事上不断地消耗孩子。
他们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替孩子把握好大方向、稳住底线和原则;会带着松弛感爱孩子,让教育变得更有“弹性”,也让孩子在不纠结、不打扰的环境中,积极向上,快乐地成长。
那父母该怎样做,才能不消磨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呢?
1.进家门前,掸掉身上的“灰尘”
家不应该是情绪垃圾场,而是能量包,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伤害了一直包容你坏脾气的孩子。
回到家,自己不再是职场精英,也不是谁的员工,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亲密伙伴。
2.学会转换思维
试着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停止不切实际的预判,孩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
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对孩子的攻击和指责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然后就能发现,孩子反而会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变。
与其盯着孩子的错,不如看到孩子的好,放大孩子的优点,将批评转为赞扬,会发现孩子变得能量满满!
3.收起控制欲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既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风筝,迟早有一天,他要独自飞翔。
做好孩子的副驾驶,收起控制欲,将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当孩子感到放松的时候,很多事情其实都能做得很好!
当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对他们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写在最后
小编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大多父母都在用爱托举孩子的未来,但却忘了问他们“想不想要”。
有些爱,以控制为目的,就成了枷锁;有些关心,少了理解与懂得,就是伤害。在亲子关系中,这些都是错误的表达。
教育本是一段荆棘满地的长路,为人父母,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会给孩子“松绑”,才能使他们永远向光而行,与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