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治疗,是否有必“药”?来看医生回答
提到强迫症,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都可能很“头疼”。患者、医生“痛”在强迫症状本身带来的痛苦。患者总是“纠结”对精确、秩序、对称、完美的追求,所有都要漂亮、一致、整整齐齐;医生则“痛”在治疗过程中伴随的“选择煎熬”,对于尝试过常规手段无效的少数极端严重患者,最后的选择不得不慎重;作为患者的家人来说,不仅担忧患者的病情,更为“病能不能好”“是不是只吃药就能好”等治疗问题而纠结。面对潮水般涌来的问题,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医生就相关问题,一一为您进行“不强迫”的解答。
是“矫情”还是病?
强迫症需要全面综合评估
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出门检查门锁、摆齐歪掉物品这一类“谨慎”行为,实际上并不是一定就代表患上了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反复、持久出现的一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并会伴随出现焦虑、抑郁、回避等症状表现,其中强迫症与社交恐惧症、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疾病共病的情况较为常见。“停下不来”的强迫症可涉及到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作和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多个心理活动领域。因此,在为强迫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之前,对其进行包括严重程度、伴随情绪问题、是否共病、社会功能受损水平、躯体情况等全面而系统的评估,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也为后续的充分治疗打好基础。
治疗强迫症,只吃药行不行?
目前我们认为强迫症的病因是复杂的。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针对其发生机制复杂这一因素,医生会依据患者症状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
对于那些症状较轻、没有太多焦虑抑郁情绪、且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能很好配合并完成的患者,心理治疗通常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被证明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疗法,它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和他人及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来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或是以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改变、学会接受症状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强迫情绪。
◆ 药物治疗
药物作为强迫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会用于强迫症状较重、共患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既往用药疗效良好、不能配合或者无法获得心理治疗、既往单用心理治疗效果不佳以及愿意采用并且可以获得药物治疗的患者。目前,临床一线最有效的药物为SSRIs类抗抑郁药物,它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功能,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强迫症的药物治疗应遵循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这是由于药物治疗并非立竿见影,多数患者用药治疗后4-6周才开始起效,10-12周药物才能达到抗强迫作用。
◆ 联合治疗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是当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首选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使用药物对其他共患病有利的情况,或对其中一种疗法的疗效不太满意的强迫症患者,或只愿意在短期时间内服药的患者。此外,联合治疗也可用于症状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因为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帮助患者接受下一步的心理干预。
应对强迫症无需“强迫”
学会放下“完美”的执念
面对上述种种治疗方式,哪种治疗最可靠?医生表示,从目前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来看,不论是药物疗法还是心理疗法,均无法保证“包治百病”的效果,患者也无需对此纠结。
疾病严重程度、伴随躯体及心理疾病情况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强迫症患者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不要“强迫”自己树立治疗的目标,这样才能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