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 真正开窍父母的育儿之道:从不和孩子正面较劲
“您好,快帮我支支招吧!”电话那头李女士(化名)焦急的声音像烧开的水壶,忿忿地说个不停:“让他写作业就磨蹭,吃饭能跟我battle半小时!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这孩子怎么就是油盐不进啊!”
近来,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陆续接到像李女士一样的求助电话,这些家长每天都在和孩子上演着“星球大战”——作业桌前是拉锯战,饭桌上谈判,睡觉时间更成了游击战场。
大家总以为孩子是故意作对,但等到揭露真相时,结果却令人意外:孩子不是在较劲气你,只是大脑还没发育成熟。
虽然听起来感觉是在开玩笑,但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漫长的成长周期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什么都懂,只是故意不配合。但科学研究表示:孩子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负责计划、控制冲动、情绪调节、自我管理的“司令部”,还远未竣工,这部分要到25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现在跟孩子的大脑讲道理、谈纪律、讲效率,他们不是不懂,而是理性调控的“刹车片”还没发育好,被本能和兴趣驱动着做事。
“对抗”,其实是他成长的一部分
孩子在探索“我是谁”的阶段,很容易不自觉地与父母产生对立,尤其是在逐渐建立自主意识的时候。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叫做“发展性对抗”。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试图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和你“顶一顶”。
因为在孩子看来,你的管教就是否定、打压和不理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只刚换羽的小鸟,翅膀还没硬,态度先横起来了。只因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他们的冲动脑(杏仁核)先启动,而理性脑(前额叶)还在持续加载中,注意力根本没来得及切换回来。
不较劲,不代表放任自流
人们常说:“别跟孩子较劲”,并不是撒手不管、放羊式养育,而是换个方式,更聪明地教育。
对父母而言,发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指令;于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需要拆解步骤、做出决定并执行的复杂任务。这背后需要他们分解任务、动机启动、注意力转换等一整套系统配合,而这些,恰恰是孩子“大脑施工最慢”的部分。
国际知名教育家丹尼尔·西格尔也曾提到,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大脑会进入“低路反应”模式,理性区域暂时关闭。即使讲再多的道理,他们也听不到。
所以,不是孩子不讲理,他们只是需要你先去理解。
好孩子养成教育手册:优秀家长的自我修养
在育儿的道路上,有一句至理名言:“欲教养孩子,先教养自己。”想要养出情绪稳定、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自身首先就需要稳定可靠:
● 做孩子的“情绪稳压器”
家长的稳定平和,才是孩子安全感最牢固的根基。一个家庭里,最不能摇摆的就是大人,尤其是妈妈,她是家里的“情绪发动机”。不论是焦虑、愤怒,还是情绪崩溃,对孩子的影响比谁都大。越是抓狂、吼叫,孩子越是不配合;反之,稳下来,情绪逐渐清晰,孩子才会慢慢跟你同步。
这不是“忍耐”,而是“影响;不是“放过孩子”,是“放过自己”。如果用成年人的理智,去跟孩子的本能打架,最终往往会是两败俱伤。
● 修炼“钝感力护盾”
简单来说,就是别什么事儿都往心里去,事事都针尖对麦芒;也别把孩子的每个小错误都当作“重大事故”。
作业磨蹭、情绪崩了、偶尔顶嘴……抓大放小,容错空间就是孩子的成长氧气。你的“心大一点”,家的温度就暖一分;少些完美主义,孩子才能喘口气。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慢热的过程。
教育不是打仗,不必争个输赢,而是陪伴孩子经历一场漫长的共同成长。所以家长,千万别急,在给自己留出空间缓口气的同时,在孩子那尚未长成的大脑成熟之前,用理解代替较劲,用共情融化对抗,用智慧引导代替高压管控。相信在爱与耐心的浇筑下,花开终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