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的守望者,长春市第六医院观察隔离病区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长春市第六医院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守护着特殊人群的健康。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期间自我管理和防控能力较弱,根据上级要求,医院将心理科四疗区设立为观察隔离病区,在疫情期间收治新入院的患者,单人单间隔离观察、治疗,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和患者生活在一起,做特殊人群的守望者。
坚守
“五号床病人情况?”“体温记录和肺CT检查结果?”心理科四疗区主任丁秀君从走进观察隔离病区后,每天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十点奔忙在疗区内,一天也没有休息过。疗区的其他医护人员分成两班倒班,实行24小时轮岗制度,但丁秀君作为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无法休息,每天工作都超过10个小时,常常回到宿舍已是晚上十点。进入观察隔离病区后,就不能再与外界接触,丁秀君日常除了照顾疗区病人,还得通过远程设备与外界联系,参与会诊,忙起来连饭都吃不上。
丁秀君的爱人在长春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从大年初二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她家中的父母亲都已经年过八旬,但夫妻二人都没办法在身边照料,她提起来也觉得愧疚。不仅如此,丁秀君本人身患癌症多年,但仍然全心坚守在防疫第一线。丁秀君说:“就像战争中战士要坚守战场一样,疫情当前我们医务人员就应该坚守在防疫的最前面,虽然辛苦,但这是我们的责任。”
担当
心理科四疗区主治医师杨楠的手机里有一个特殊的日程本,上面记录的是她和家人联系的具体时间,因为她们一家三口散落在三个城市,只能靠微信视频联系。杨楠除了是一名医生,还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军嫂。杨楠的爱人是一名现役军人,在春节期间就已经返回部队,并写下前往武汉的请战书,随时待命。家中无人照顾的5岁孩子送到了山东的公公婆婆家,从此一家三口开启了三地生活。杨楠从医十年,也是首次参与抗疫之“战”,刚开始她对有极大感染风险的工作紧张焦虑,但随着工作的展开,担忧和恐惧渐渐散去,她全身心投入到治疗患者的工作中去了。杨楠说:“我身为军嫂,又是医生,就应该有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分忧的担当。”
奉献
“爸爸,我学会包饺子了,等你回来煮给你吃呀!”这是心理科三疗区主治医师杨崴珍藏的一段视频。接到了单位的电话,第二天就匆匆赶到了病区,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患者。出发前女儿问他:“爸爸,你是要去上班吗?”杨崴说:“是的,爸爸接到了任务。”“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你每次去上夜班我都可想你了。”女儿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问他。杨崴回答说:“爸爸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你自己在家好好学习,想爸爸了可以打电话。”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杨崴的爱人也在医院工作,从初二上班至今都从未休息过。经过这次,他发现女儿长大了,可以每天自己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并且会懂事地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会按时上课完成作业的!有事情我会给你们打电话,不会给陌生人开门,不会用天然气的!”晚上和女儿视频的时候,看着女儿明明很思念自己,却只说“等你回来”这样的话安慰自己,心中五味掺杂,杨崴说:“特殊时期总需要有人做出奉献,我们是医生,理应如此。”
成长
心理科四疗区护士长郑晓春整理好了患者的病历,又为每一位护士做好了心理评估,才回到宿舍,时间是21:45,这已经成了她进入观察隔离病区后常见的作息。郑晓春进入了观察隔离病区后,就开启了24小时的隔离状态。疗区的人手不多,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杂,患者的状态也都比较严重,每一位入院的转折都需要一番“折腾”才能安置好,由于这次要求家属陪伴,她还需要做好家属的防护和心理疏导。另外由于病区内风险高,工作强度大,郑晓春需要随时注意每一位护士的心理健康,随时帮助他们做疏导。
进入病区后她的嗓子就哑了,从春节期间患上的感冒,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好。郑晓春的爱人是警察,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在飞机场、高速公路、火车站等地执行防疫任务,经常整夜整夜无法回家。家中上网课的大三女儿独自在家“留守”,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不过郑晓春也有所安慰,她说:“这次疫情中,我们的护士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迅速成长。甚至我娇惯的小女儿也一夜长大了,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难得的收获。”
责任
刚刚结束了24小时值班,门诊男护士王建超躺在休息区的床上,微微缓解着双腿和双臂的酸痛。他是临时被抽调到观察隔离病区的男护士,接到任务的那天,他才下班,本来打算回家收拾行李好好休息,结果当天晚上9点接到急诊通知就匆匆进入了观察隔离病区,再也没回家,甚至连行李都是后来妻子送来的。在病区工作一周,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男护士,王建超觉得工作强度还可以,唯一不太适应的就是防护服,24小时穿着这套衣服,浑身大汗淋漓,呼吸也很困难,再加上送来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他经常需要和患者们“较劲儿”,更加重了防护服的笨重、闷热,不过他每次都会冲到最前面,他说:“我是男护士,这就是我的责任。”
团结
“我好像重新回到了大学宿舍!”质控科干事、男护士吴琦笑呵呵地说。他是被临时抽调到观察隔离病区,也是病区的“开心果”。吴琦上班的第一天,就被一位发病期的女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脚踹在了腰上,他蹲在地上缓了几分钟才起来,但穿着防护服不能检查伤势,下班后才发现被踹了一大块乌青。不过这在精神疗区也属于常见的现象,只是在目前的病区,吴琦更注重防护自己,降低感染的风险。吴琦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总是笑呵呵的,还爱给同事讲点儿俏皮话缓解气氛,他说:“因为大家不能离开病区,吃住都在一起,好像回到了大学住宿的时代,而且你会充分感觉到团结就是力量,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度不过去的难关。”